在抱怨物流成本高之前,先要看清它的真面目。物流成本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主要包括:
運輸成本: 干線/支線運輸費、燃油附加費、過路費、司機人力成本等。(最顯眼,但非全部!)
倉儲成本: 倉庫租金/折舊、設備維護、水電、倉庫管理人員工資、庫存持有成本(資金占用、損耗、保險等)。
管理成本: 物流部門運營費用、信息系統投入與維護、訂單處理成本。
包裝成本: 包裝材料費、包裝人工費、以及因包裝不當導致的貨損成本。
隱形成本: 裝載率低導致的車輛空駛浪費、迂回運輸的額外油耗和時間、倉儲空間利用率低下、重復低效的人工操作、通關延誤的滯留成本... 這些才是真正的“成本黑洞”!
痛點洞察: 許多企業降本手段單一(比如拼命壓價承運商),效果有限且不可持續。真正的降本空間,往往蘊藏在優化內部運營流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之中。
今天,我們重點剖析兩個常被忽視、但潛力巨大的“軟性”優化策略:
問題核心: 傳統人工排線依賴經驗,難以應對海量訂單點和動態路況,容易導致路線迂回、空駛率高、時效不穩定、燃油浪費嚴重。
如何降本增效?
縮短總里程: 算法能規劃出近似最優的行駛路線,顯著減少迂回和空駛。案例: 某快消品城市配送企業應用算法后,平均單車行駛里程減少15%,相當于每年節省燃油費用數百萬元。
提升車輛利用率: 更合理地分配訂單和規劃裝載順序,提高單車裝載率,減少出車頻次。
提升時效與可靠性: 規避擁堵,更精準預估到達時間,減少客戶等待和投訴。
降低燃油消耗與碳排放: 更短的里程和更順暢的路線直接減少油耗,響應綠色物流趨勢。
適合誰? 擁有多點配送需求的企業(如城市配送、區域配送、門店補貨)。
問題核心: 中小型企業單次發貨量小、線路分散,單獨發車成本高、裝載率低。不同企業送往同一區域的貨物各自為政,造成運力浪費和社會交通壓力。
如何攤薄成本?
規模效應顯著: 將分散的小批量貨物集中成大貨量,大幅提高單車裝載率,攤薄單票貨物的運輸成本。案例: 某電商產業帶的中小賣家通過加入區域性共同配送平臺,至華東主要城市的干線運輸成本平均下降20%-30%。
減少車輛投入: 整合后所需的總運輸車輛減少,降低了車輛購置/租賃、維護管理和司機成本。
優化末端網絡: 在末端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可以進行二次分撥,優化城市內的配送路線,減少重復運輸。
提升社會效益: 減少上路車輛,緩解交通擁堵,降低整體碳排放。
模式選擇:
第三方主導型: 由專業物流公司搭建平臺,整合多家貨主貨源。
產業聯盟型: 同一產業園區或行業內的企業自發聯合。
平臺型: 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貨源與運力的智能匹配。
適合誰? 發貨頻次高但單次貨量不足的中小企業、電商賣家、以及配送區域重疊度高的企業。
光知道理論不夠,關鍵在行動!企業管理者/物流負責人可以立即著手以下自查與改進:
數據摸底:
你的運輸成本中,燃油、路橋費、司機人力、車輛折舊/租金各占多少比例?
當前平均車輛裝載率是多少?(體積和重量)目標值應設定在多少?
倉庫的平面利用率和立體空間利用率分別是多少?是否存在大量閑置空間?
關鍵運輸線路的平均時效和波動情況如何?
聚焦“軟優化”:
路徑優化: 現有線路是否依賴人工經驗?是否考慮引入智能TMS(運輸管理系統)的路徑規劃模塊?是否有歷史路線數據可供分析優化?
共同配送: 你的主要發貨區域是否有成熟的共同配送平臺或聯盟?同區域是否有潛在合作伙伴?
裝載率: 是否規范了貨物包裝尺寸?是否應用了配載優化軟件?是否根據不同貨物特性靈活選擇車型?
倉儲效率: 倉庫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應用了貨位管理系統?存儲策略(如ABC分類)是否優化?揀貨路徑是否經過設計?
包裝管理: 是否過度包裝?是否推廣使用標準化、可循環或輕量化包裝?
小步快跑,試點先行:
選擇1-2條典型運輸線路或1個倉庫區域進行優化試點(如應用路徑算法或調整倉儲布局)。
詳細記錄試點前后的關鍵指標(里程、油耗、時效、裝載率、空間利用率、操作時間、成本變化)。
評估效果,總結經驗,再逐步推廣。
物流成本的優化是一場“持久戰”和“精細活”。降本的真諦,不在于一味地“壓價”,而在于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持續地“擠掉”運營中的水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那些“看不見”的優化點——智能的路徑規劃、高效的共同配送、滿載的車廂、立體的倉庫、恰到好處的包裝——才是構建企業持久成本競爭力的關鍵。別再只盯著運費賬單了,是時候把目光投向這些潛力巨大的“降本金礦”了!
來源:PJExpedis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韓國國際包裹菲律賓快遞價格中國至印尼的海運大連清關門到門跨境貨運運費集運倉到馬來西亞跨境電商 一件代發 平臺中國到愛沙尼亞海運葡萄牙航空運輸
關注公眾號
快速獲取
最新行業資訊動態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
各種平臺優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