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是物流人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聽到的高頻詞匯。
物流行業從野蠻生長到精細化運營的過程中,降本增效曾是大批創業者模式創新的出發點、技術公司商業邏輯成立的基石,也是存量競爭時代物流企業新的利潤源。
新玩家頻頻出現的市場環境里,從體感上來看,“從事物流以來我就沒見運費漲過”相信這也是大多數物流人的心聲。
那么,物流企業如何在運費不漲的情況下活下來?過去多年誕生的這批獨角獸們,又是如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

規模經濟,微利時代的生存法則
快遞快運,是典型的高規模效應、高網絡效應的細分市場。
關于降本增效,快遞企業率先跑出一套方法論。過去多年,“通達系”們通過“產品同質化——適當價格戰——擴大業務量——單票成本下降”的邏輯,直接將經濟型快遞拉入微利時代,同時也幫助電商平臺進入包郵時代。
尤其是頭部玩家中通快遞,2023年業務量突破300億票,成本能力的降低使得其能獲得更多的貨主;同時規模效應下,成本能力也能將微薄的利潤,迅速放大為規模化的利潤。
如今,5000萬票/天的產能,已經是快遞行業的入局門檻。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便是將成本能力在規模效應中放大的能力。而隨著國內快遞市場頭部格局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快遞企業的成本結構也相對穩定,成本的競爭,開始以“厘”為單位進行。
過去幾年,快遞行業發生很多大事件,新網絡攪局、價格戰內卷、直營與加盟的相互滲透、數字化轉型……最終形成如今的頭部競爭格局。
巨頭之間的貼身肉搏中,如果不具備降本增效的能力,在上述大事件中,故事的結尾往往伴隨著企業的出局。
當然,除了消費端外,服務于制造端的快運市場,過去多年也實現了新舊玩家的大換血,跑出了一批類似安能物流、壹米滴答、百世快運、順心捷達等這樣的網絡型企業。
目前,這些網絡基本進入千萬噸/年的貨量規模,通過分撥優化、車線拉直、數字調度等手段實現單噸成本的下降。而這種能力一方面會釋放給市場,降低貨主發貨成本,另一方面則釋放為企業的規模化盈利能力。2023年恰好是這種能力的集中體現,安能物流、壹米滴答、百世快運都陸續實現了規模化的利潤。
另外,大票零擔與區域網市場,類似三志、德坤、聚盟這樣的模式創新方式,也有效推動小散的專線物流向集約化的模式發展,并從中尋找規模效應的放大;區域網玩家類似宇佳物流、遼西物流等則也是通過加盟、合伙等模式放大規模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
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成為物流企業降本增效的一大關鍵抓手。

平臺經濟,物流+互聯網
十年前,一大批互聯網人攜資本入場,受滴滴啟蒙,在物流行業復制“車貨匹配”平臺模式。
根據市場切分,數字貨運平臺切入的是整車臨調市場,并且根據場景的不同,分為城際整車和同城貨運兩個賽道。
但凡帶有互聯網打法的商業模式,往往是靠大規模的燒錢補貼,最終進入寡頭時代。與上述細分市場相對應的玩家,則分別是滿幫和貨拉拉。
平臺模式的核心是降低貨主發貨成本,降低司機空駛里程。目前來看,留下來的玩家陸續上市,并助力市場實現了從傳統的“貨主找司機”與“司機找貨主”的局部靜態模式,到全局動態匹配的突破。
以滿幫為例,根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其平均發貨貨主月活達到213萬,履約活躍司機也達到379萬。
某種程度上來講,平臺經濟中也有規模效應的成本。貨主與司機端群體規模的放大,交易匹配的效率也就更明顯,平臺的商業化能力也能最大化。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滴滴貨運入局廝殺的同城市場,巨頭打架的時候貨拉拉居然盈利了。而城際整車市場,滿幫也實現了連續規模化的盈利。
目前來看,平臺經濟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提升信息匹配效率。貨主不需要從信息部的“小黑板”上討價還價,而是通過平臺直接尋找司機;第二,減少司機等待時間。司機不必為了等貨停留2-3天,降低了空駛的風險;第三,貨運價格透明。平臺打通了貨主與司車之間的連接通道。
這里面,平臺扮演著一個調節器的作用,業務競爭本身是市場化的,平臺能做的便是幫助貨主實現最佳匹配,幫助司機提升資產效率,據了解,在滿幫平臺上個體司機也陸續能夠實現10000km/月以上的運輸效率。
數智經濟,尋找效率洼地
隨著物流的各個細分賽道市場格局相對穩定,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企業開始認清現實,即行業告別野蠻增長時代,靠疊加產能增長的方式過時了,數智驅動成為共識。
數智經濟的核心,是在物流的各個運營環境尋找效率洼地。
1)改變成本結構。
■ 引入自動化設備。
五六年前,每到電商大促期間,快遞爆倉是必然會出現的新聞。當時,快遞企業每到電商節前一個月就開始找外包勞務人員,加班加點地為分撥中心緩解分撥壓力。
而如今,自動化分揀設備成為分撥中心的標配。典型的案例如,中通快遞2016年只有8套自動化分揀設備,到2022年就達到458套,直接帶動其分揀成本大幅降低,產能直線提升,成為率先突破百億票的快遞企業。如今,中通快遞已經達到300億票/年的業務規模,也是規模最大的快遞企業。
■ 無人技術的應用。
物流的倉儲、分撥、干線、末端等環節,無人設備陸續出現。
比如,曠視科技的倉儲機器人即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倉庫的容積率、利用效率與操作效率;服務于倉儲分揀的立鏢機器人,大幅提升了分揀效率,如今正在伴隨著SHEIN、亞馬遜等客戶將中國效率帶到海外市場;干線運輸場景則出現了智加科技、嬴徹科技等智能駕駛公司,調整物流車隊的人車比、油耗;末端環境則有京東物流、美團配送、新石器等玩家致力于無人配送車的研發等。
■ 新能源。
物流企業的運營中,與油車相比,新能源車能跑出成本差。應用場景上,新能源車也正在從城配市場,向大宗、煤炭、礦山、港口等市場滲透。而類似DeepWay這樣的新勢力,也試圖通過換電模式將新能源重卡引入千公里級長途干線場景。
可以看到,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是尋找運營上的效率洼地,顛覆原有成本結構。
2)改造管理模式。
據交通運輸部網絡貨運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共有3069家網絡貨運企業(含分公司),接入社會運力798.9萬輛、駕駛員647.6萬人。全年共上傳運單1.3億單,同比增長40.9%。
過去供應鏈的管理模式相對粗放,而網絡貨運正在從平臺企業滲透入三方合同物流、制造業企業甚至國企,衍變成一種數智化的管理工具,將模糊的管理流程變得線上化、透明化、數字化,從而輔助管理者進行有效管理、決策。
短鏈趨勢,供應鏈降本
去年,G7易流平臺上顯示的運輸數據向市場透露了一個信息:平臺上的車輛單趟運輸距離縮短10%。
這意味著,供應鏈的模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過去多年大批量的模式創新、市場整合、價格內卷等因素,把單個環節的效率與成本打到了極致。而現在B端制造業覺醒,開始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探索降本增效,產業供應鏈迎來新的變數。
事實上,G7易流也是這么做的,典型的案例是G7易流服務象嶼農業的過程。過去,糧戶交糧會被中間商賺差價;司機長時間排隊;象嶼農業則面臨整個收糧過程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
生產關系改變之后,象嶼農業將整個收糧過程透明化、數據化,糧戶在APP上進行預約交糧,不被中間商賺差價;司機知道什么時間排隊進站,送糧時間從三天兩夜縮短為16小時;象嶼農業形成了一個3000臺車規模的運力池。
整個供應鏈模式,從過去層層壓價的三層結構,改變為“深度連接”的鐵三角。
作為靠近制造業的供應鏈企業,日日順供應鏈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也發現,品牌商逐漸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企業倒閉最大的風險就是庫存。現在銷售通路多樣化,品牌商其實是在輸出庫存。原來的趨勢是下放庫存,讓貨離消費者更近。但當他們認識到庫存制約了企業命脈的時候,大家都在把庫存往回收。因為商流變短了。
商流變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渠道融合。品牌商庫存和渠道庫存正在“二合一”。以家電行業為例,原來日日順供應鏈在全國布了6000多個網點,他們既有服務職能,也有安裝職能,還有下沉庫存職能;但目前其正在內部調整,將2000多個區縣級向上收一級,上收到全國372個地級市。
這是商流端的變化。而從巨頭的反應來看,過去一年無論是商流端的京東、阿里、拼多多等平臺,還是類似菜鳥、滿幫、安能等物流企業,大家都開始擁抱產業帶。這體現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專業化。
核心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過去,制造業和商貿企業所謂的“供應鏈”,是簡單粗暴地通過每年招標外包的形式層層壓成本,來提供物流服務,只是一個供應鏈的名義。
接下來的供應鏈降本,關鍵在于創造價值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傳統的價格競爭和要素的簡單擴張。物流企業能參與其中的關鍵,是從理念上轉變到整個供應鏈的維度,制造業與渠道商、物流商的深度鏈接,讓“生產——分銷——流通”所有環節跑得更高效。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十年物流行業中出現的一些降本增效的案例。放在全球市場來看,國內大多數物流企業都跑出了極致的成本與效率,并且這種中國效率正在伴隨著業務的出海走出去。
某種程度上來講,國際巨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的是價格洼地,中國效率是過去多年成本驅動的產物。而全社會物流成本有效降低的另一個維度,是提升單位物流動作帶來的單位產值。
這背后的驅動因素可能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制造業與供應鏈企業轉型的關鍵,是尋找價值洼地。
而這或許是當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供應鏈與物流企業遇到的第二次大機遇。
來源:賈藝超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申通泰國寄中國收費標準東莞到越南專線物流雷州市物流海外倉與跨境物流深圳福田空運喜運達一件代發國際海運物流國外的跨境電商深圳海運泰國東南亞海外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