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深夜,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突然發布一則重磅公告——部分來自中國的科技產品將被豁免此前高達125%的“對等關稅”。此次豁免涵蓋智能手機、路由器、部分電腦設備及關鍵電子零部件等商品,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引發全球供應鏈震動。

突然調整,暗藏博弈信號
這項政策調整盡管來得突然,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不僅是對當前高關稅政策所帶來壓力的緩解,也可能是美方為中美未來經貿談判埋下的伏筆。
被豁免的品類幾乎全部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這正是中國制造的強勢板塊。有分析指出,隨著高關稅持續壓制進口,美國本土在多個技術品類出現供需矛盾甚至產業空缺,這一豁免可能是迫于現實的無奈之舉。
然而,白宮方面未就此作出明確表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未回應相關詢問。因此,這一政策的性質是短期“技術修正”還是中長期調整,目前仍撲朔迷離。
系統故障,執行混亂
就在公告發布的同時,美國海關的“自動商業環境”系統卻突發故障,涉及豁免關稅的關鍵代碼失效,導致大量原本可享受10%低稅率的貨物無法正常清關。
這一技術問題持續超過10小時,直接影響了4月9日后提交的在途貨物,眾多貨代和進口商表示系統“卡死”,申報無法完成、退單流程癱瘓。一時間,發貨暫停、訂單堆積,不少企業甚至因為搞不清稅率變化而臨時擱置出貨計劃。
雖然系統最終在當晚修復,但這場“烏龍事件”暴露出美國在政策執行層面的嚴重脫節與應變能力不足,讓本就緊張的中美貿易環境更添變數。
本土中小企業:真正的“被打擊者”
盡管豁免政策看似為進口商和中國制造松綁,但真正的受害者,卻是美國本土的大量中小電商企業。
以愛達荷州一家年銷售額約500萬美元的企業為例,他們通過亞馬遜平臺銷售兒童感統類產品。此前,每批貨物繳納關稅約4700美元,而在新政生效后,如果豁免未能適用,他們可能面臨近19萬美元的稅負暴漲,增幅近40倍。
企業負責人直言,“根本做不下去了。”面對高昂的稅負,公司被迫考慮裁員、砍掉實體產品線,僅保留在線課程業務。更令人無奈的是,他曾嘗試在美國尋找替代供應商,但發現報價甚至高于其自家零售價,幾乎無解。
而這種“亞馬遜+中國制造”模式,正是美國電商生態的中堅力量。據亞馬遜2023年數據顯示,依賴這一模式的中小企業貢獻了近200萬個本土就業崗位。如果關稅政策持續高壓不變,這類企業的倒閉潮將不可避免。
政策不確定性,比高關稅更致命
在當前局勢下,跨境貿易的最大風險不再是單一的稅率升降,而是政策反復帶來的不確定性。
豁免是否會擴大?現行豁免是否長期有效?系統是否還會出錯?執行細則何時明確?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
對中國外貿企業而言,尤其是消費電子品類的出口商,需要對政策風向高度敏感,緊跟美國通關政策動態,提前做好應對預案,合理安排出貨節奏和申報節奏。
而對于美國自身而言,如果繼續將貿易政策工具化甚至情緒化操作,最終受到最大傷害的,或許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的中小企業與普通消費者。
來源:藍海引擎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pokalen是真的在泰國發貨嗎迪拜國際快遞專線跨境電商 平臺去泰國陸運費深圳海運到越南從中國寄菲律賓快運要多少錢怎么寄快遞去菲律賓跨境物流收費標準發往越南的物流昆明到泰國的物流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