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根小小數據線起家,2021年營收達到34億,這便是綠聯的故事。
成立之初,綠聯也只是一家小小的代工廠,為外國廠商生產數據線。
經歷了慘烈的惡意競價,創始人張清森帶著兩個人成立了品牌事業部。
2014年,綠聯決定向海外市場發起沖擊,并進駐了Amazon、 Lazada、Shopee等國際平臺。截至2021年,綠聯出口營業額高達15億,一躍成為銷售冠軍。
2022年,在其成立發展的第十個年頭,綠聯開啟上市征途,擬募資15.04億元。
“國際品牌”綠聯,如何做好國內外市場,一年營收過34億?
增收不盈利,綠聯為何陷入如此境地?
從代工廠到自有品牌綠聯的故事,還得從一位叫張清森的80后說起。
2009年,在出口貿易公司工作了2年的張清森,憑借其外貿從業經驗,張清森毅然加入了辭職創業的大潮里。
最初,張清森的主要業務為國外客戶做代工,生產數據線,客戶主要來自美國、德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由于原廠數據線十分昂貴,在一段時間里,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幾乎賺了個盆滿缽滿。
然而,隨著大量從業者的涌入,商品同質化問題凸顯,同行惡意競價也越來越嚴重。
2010年7月,張清森收到國外客戶的郵件,對方臨時要求降價,并聲稱找到了更低報價的供應商,若不降價,就要撤單。
可此時,產品都已生產出來——萬事俱備,就差發貨了。最終,為了不把這批庫存砸在手里,張清森被迫接受了客戶的降價訴求。
或許是這次的事件刺激了張清森,他說,“好產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不改變就等于坐以待斃”。2012年,綠聯 UGREEN 正式成立。這個曾經的代工廠,嘗試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據了解,綠聯起家靠的就是手機數據線、電視高清線等數據線產品。這些看似不起眼、沒有技術含量的小產品,張清森卻能集中精力做好做透。
彼時的市場上,電視數據線大多為1.8米,不為別的,只因國內廠商主要業務為向國外供貨——1.8 米剛好等于 6 英尺,更符合國外的產品習慣。
于是,綠聯科技找準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0.5米、1米、1.5米、2米等更多規格的產品,不僅如此,當市場的插排只采用排插設計時,綠聯推出了USB充電口+排插的產品。
這些看似很小的改變,讓綠聯科技一下子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廣產品,2011年綠聯搭上國內淘寶、京東的電商快車成功起飛,從此在線上電商這塊混得風生水起,并保持至今。2013年,整個公司的營業額超過了6000萬。
張清森曾總結,不同于小米、特斯拉等“富二代”型創業者,“草根”創業者選擇精準的小切口,生存的機會反而較大。只有先解決了生存問題,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做到了重度垂直,才有機會等到翅膀硬了做進一步擴張。
如今,綠聯的產品線早已從一根數據線擴充至智能充電、手機配件、電腦配件、車載藍牙等領域,其中包含綠聯移動電源 、綠聯無線充電器 、綠聯AppleWatch磁力充 、綠聯HDMI線等眾多產品。
“國際品牌”綠聯自2014年以“UGREEN”身份出海以來,不到十年時間,綠聯已切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其招股書,2019年-2021年,綠聯主營業務境外銷售占比分別為 43.49%、47.38%以及46.09%,換句話說,海外市場幾乎貢獻了綠聯的半數收入。
渠道方面,根據其招股書,亞馬遜、京東、天貓、速賣通占比分別為33.41%、20.11%、16.01%、3.28%,亞馬遜依然是其最重要的銷售渠道。2019年-2021年間,來自亞馬遜的營收金額分別為6.41億元、9.78億元和11.49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31.39%、35.83%和33.41%。
這也不難看出,綠聯對電商平臺的依賴度較高。
打開綠聯的獨立站品牌網站可以發現,其頁面相對簡潔,且對于亞馬遜、速賣通、lazada上動輒上千的評論來說,獨立站內的銷量較低。
然而,綠聯也在不斷通過社媒平臺的布局,以提高其獨立站的流量。
在Youtube上,在標簽#ugreen下,有著2400+的視頻,大多為用戶的產品測評與官方新品發布。
有意思的是,最近綠聯官方號發布的You Need Ugreen系列,不到20秒的視頻,用夸張的手法體現其充電的快速,最受歡迎的一支視頻播放量高達79萬。
再看Tik Tok,其官方號@ugreen official已積累了73萬粉絲。
縱觀其內容,播放量較高的大多為結合當下熱點,諸如世界杯、黒五、圣誕節等,并運用有趣、夸張、劇情等方式演繹,不知不覺中植入產品。
在標簽#ugreen下,有高達5320萬的總播放量,通過將產品融入特定的活動與節日,講述粉絲與綠聯相關的故事,與粉絲產生共鳴,進而影響粉絲心智。
由此可見,即便綠聯只有小小的數據線、充電頭,但若能從內容本身做精做透,同樣可以取得好的營銷效果。
增收不盈利,綠聯現隱憂然而,雖然綠聯一年賣出34億,但卻陷入了增收不盈利的境地。
縱觀外界的評價與分析,大多落在以下這三點:
01、過度依賴電商平臺;
如前文所述,綠聯對亞馬遜等線上平臺依賴較高,占比幾乎達到了80%。
據了解,每年綠聯需要給各個電商平臺支付不菲的平臺服務費——包括銷售傭金、服務費、倉儲費用等。根據公開數據,過去三年,綠聯科技支付的平臺服務費分別高達1.28億元、1.91億元和2.34億元。外界評價稱——擺脫了代工,又“淪”為電商“打工仔”。
不僅如此,過于依賴電商平臺也給品牌帶來的不少隱患——2020年,同樣從事3C跨境數碼配件的傲基科技,當年營收已經超過如今的綠聯,達到50億,但卻因違規刷單、刷好評的行為被亞馬遜封店。
02、生產模式遭市場詬病;
除了過度依賴海外電商平臺外,綠聯科技的生產模式也遭到市場詬病。
根據其招股書,綠聯的生產模式以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2019年-2021年,公司外協生產占比分別為 75.78%、76.10%以及75.62%,外協產品采購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比重分別為 74.91%、56.02%和58.22%。
過于依賴外部供應商,導致綠聯科技對供應鏈的掌控力相對薄弱,生產環節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一來,產品質量問題便始終是一大隱患,一旦外協廠商產品質量把控不嚴,導致相關風險發生,公司也難逃其責,這很可能會給公司生產經營和業績帶來不利影響。
03、不重研發難有護城河;
不僅如此,產品研發也低于同行。
招股書顯示,綠聯科技的研發費用率低于可比同行上市公司的平均值。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同行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平均值分別為5.59%、5.27%、5.06%及5.35%,而綠聯科技于各期的研發費用率為3.17%、3.47%、4.54%及4.62%。
BrandArk觀品牌縱觀綠聯的發家史,與科沃斯、安克創新類似,它們都是早期從鋪貨模式轉向品牌的先行者。
然而,它們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定的麻煩中,如科沃斯被質疑“重營銷輕研發”、安克創新曾被認為“過于依賴平臺”。
但每個品牌都會給出屬于它們的答案,要想從跨境商家轉向品牌出海,似乎都要跨過渠道、供應鏈和產品這三座大山。
綠聯接下來會走向何方,還將拭目以待。
來源:喜運達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澳大利亞橙聯海外倉給馬來西亞寄東西那個快遞最劃算電商國際小包雅加達海運多久發往馬來西亞的物流發老撾的物流成立海外倉跨境電商熱門平臺到馬來西亞快遞多久泰國國際物流昆明
關注公眾號
快速獲取
最新行業資訊動態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
各種平臺優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