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的推文本輪國內疫情會加速越南制造取代中國制造嗎?我們討論了產業鏈外移的風險,引起了諸多討論。今天繼續圍繞這個主題,分享一篇出口外遷東南亞的分析報告,供大家參考。
要點速覽
疫情發生以來的兩年里,我國和東南亞有兩次疫情停工帶來的出口訂單轉移,一是 2020 年一季度,我國部分出口轉向東南亞,二是 2021 年三季度,東南亞部分出口轉到我國。
東南亞和我國出口結構中商品大類的重合度較高,存在替代可能。但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等產業基本投入仍有較大差距。但供應鏈復工后,轉向東南亞的出口訂單會回流國內,回流情況取決于疫情形勢變化和產業鏈修復節奏。
供應鏈沖擊下,出口轉移擔憂加劇
本輪疫情沖擊國內供應鏈,在工業生產上已經能反映出來。一季度的工業產能利用率下降 1.6 個點。
伴隨供應鏈沖擊的是對出口轉移的擔憂。一方面,供應鏈沖擊帶來企業停工,出口訂單因無法按時交付而取消,轉移到復工較好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 3 月出口環比增長 48%;另一方面,部分產業鏈也因此轉移到國外,如蘋果在印度建立生產工廠等。東南亞和我國的出口情況中,大類商品重合度較高,存在替代可能。但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等產業基本投入仍有較大差距。

出口比較:東南亞 VS 中國
總量比較:是否存在出口份額替代?
2021 年,東盟 10 國出口總額為 1.64 萬億美元,我國是 3.36 萬億美元,是東盟 2 倍左右。分國家來看,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 5 個國家在東盟 10國出口中占比較大,分別為 25.3%、20.5%、16.6%、16.5%、14.1%,4 個國家占東盟出口的 92.9%。


疫情發生以來的兩年里,我國和東南亞有兩次疫情停工帶來的出口訂單轉移,一是 2020 年一季度,我國部分出口轉向東南亞,二是 2021 年三季度,東南亞部分出口轉到我國。2020 年一季度,我國發生新冠疫情,許多產業鏈停工,出口同比下降 13.6%,我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也從 2019 年 Q1 的 12%下降至 11.1%,減少 0.9 個點。相比之下,東南亞部分國家占全球貿易份額出現了明顯增長,印尼、泰國、越南的份額分別提高了 0.1、0.1、0.2 個點。2021 年 7 月,東南亞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印尼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 5 萬例,馬來西亞、泰國超 2 萬例,越南超 1 萬例,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下,部分當地工廠關閉,出口訂單向外轉移。
結構比較:我國與東盟出口商品大類重合度較高2021 年我國有約七成出口和東盟的重合度高,主要為以下 6類:
機電產品。占我國出口 43%,占東盟 38%,均為第一大出口類別。其中,新加坡 49%,越南 46.3%,馬來西亞 42.3%,泰國 31.8%,印尼7.8%。
賤金屬及其制品。占我國出口 7.9%,東盟 6.3%。其中,占比最高的印尼13.2%,最低的新加坡 2.4%。
化學及其制品。占我國出口 6.4%,東盟 6.2%。其中,占比最高的新加坡 11%,最低的越南 1.8%。
車船飛機等交運設備。占我國出口 5.2%,東盟 3.8%。其中,占比最高的泰國 12.6%,最低的馬來西亞 1.3%。
紡織品。占我國出口 9.1%,東盟 4.8%。其中,占比最高的越南 12.3%,最低的新加坡 0.5%。
塑料、橡膠及其制品。占我國出口 4.8%,東盟 6.4%。其中,占比最高的泰國 13.2%,最低越南 4.0%。商品大類僅代表存在替代的可能,實際替代仍難度較大。到更細更具體的產品分類層面,東盟對我國的出口替代性會大幅減弱。當代企業競爭是整條供應鏈的競爭,產業轉移和替代也不僅是工廠對工廠、點對點的替代,往往要復制某一段產業鏈。以汽車零部件為例,車輛及其零部件該類別在我國和東南亞國家出口中均排名前 10。但傳統汽車零部件包括發動機系統、動力系統、傳動系統、懸掛系統、制動系統、電氣系統等諸多類別的上萬種零部件,對工業門類齊全程度要求較高。
投入比較:東南亞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仍有差距從制造業投入來看,目前東南亞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等方面仍落后于我國,還較難對我國形成替代。東南亞勞動力成本低于我國,但受教育程度不如我國。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 994 美元/月,東南亞各國遠低于我國,泰國為 762 美元/月,馬來西亞為 700 美元/月,越南僅為 329 美元/月。從成年人識字率來看,七普數據顯示我國達到 97.33%,其他東南亞幾國中最高的印尼為 96%,南亞的印度僅為 74.4%。從基礎設施來看,根據 IMD Business School 的國際競爭力報告,我國基礎設施水平遠好于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2021 年,IMD 將我國基礎設施排名全球 18 位,馬來西亞排 32 位,泰國 43,印度 49,印尼 57。世界銀行的物流績效指數中,2018 年我國為 3.61,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印度大約比我國低 10%左右,泰國低 5.5%。從商業效率來看,2021年我國排名 17 位,相比其他幾國仍有一定優勢。
供應鏈修復后,出口訂單將回流
總體來說,沒有必要夸大本輪疫情帶來的出口轉移效應。
出口轉移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產業鏈轉移,二是出口訂單轉移,前者涉及供應鏈調整布局,是中長期的變化;后者僅僅是需求調整,屬于短期變化。
我國產業布局的“騰籠換鳥”必然對應產業鏈的出口轉移,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后有所加速。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布局發生明顯變化,從注重供應鏈的靈活效率到注重安全韌性,各國呼吁關鍵供應鏈回流國內,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首當其沖。
而出口訂單的大規模轉移目前在宏觀層面還沒有證據,3 月出口增速仍高達 14.7%,相比 1-2 月累計增速 16.8%,只是略有下降。
4 月部分訂單因國內供應鏈停工而轉往東南亞,但有多少訂單屬于延遲、減少,多少訂單屬于轉移,目前還難以區分。疫情前兩年,外資并未因供應鏈問題而大量撤離中國。中美商會的調研報告表明,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后,計劃搬離中國的美企比例從 10%上升到 13%,2020 年,受疫情沖擊進一步上升到 14%。說明疫情后的供應鏈調整,并沒有帶來外資的大量遷出,遷出比例僅提高 1 個點。在 2021 年的調查中,“將業務搬去其他地區的原因”,比例最高的是“中美關系緊張局勢造成的成本增加或其他不確定性”,達到 69%,選擇“供應鏈韌性”的比例約為前一選項的一半,僅有 38%。4 月供應鏈停工較多,出口轉移效應或將逐漸顯現,但當供應鏈復工后,出口訂單會隨之回流。去年三季度,疫情影響下東南亞部分出口轉向我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占全球出口比例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 0.1、0.1、0.3 個點。但隨著四季度復產復工,馬來西亞份額已經完全恢復,越南份額也回升了 0.1 個點。中美商會的調研也表明,2020 年疫情沖擊較大時,15%的美企表示會縮減在華資源投入,2021 年經濟恢復后,這一比例大幅下降至 6%。
因此,國內疫情形勢變化和產業鏈修復節奏將是出口轉向東南亞還是回流國內的決定因素。本文來自于德邦證券宏觀經濟學家蘆哲先生分享。
來源:喜運達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發往泰國貨物多少錢馬來西亞門到門雙清關墨西哥美客多海外倉dropshipping一件代發越南到胡志明物流中國新西蘭海運義烏跨境物流小包專線是什么意思通往越南的物流跨境電商平臺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