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熱潮從頭部貨代逐漸蔓延到中型貨代身上,疫情期間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已經過去,進入存量時代的市場博弈或許遠要比想象中要激烈。
貨代巨頭紛紛化身“收割機”
在國際物流市場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之下,為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橫向并購一直是企業快速獲得關鍵優勢的重要方式之一,國際貨代物流行業也迎來一輪并購整合浪潮。
(1)貫徹長期收購戰略的全球第一大貨代德迅
6月6日,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海運和空運貨代德迅(Kuehne+Nagel)宣布,收購南非領先的貨運代理公司Morgan Cargo。此次交易預計在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具體取決于慣例成交條件和監管部門的批準。
Morgan Cargo是一家領先的南非、英國和肯尼亞知名貨運代理公司,此次收購將加強德迅在易腐品物流方面的服務,進一步擴大全球業務范圍。德迅管理委員會成員、負責空運物流的Yngve Ruud表示:“收購Morgan Cargo可以為客戶獲得可靠的物流服務。在高增長市場(如非洲)的擴張顯然符合我們的2026戰略,也強化了我們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承諾。”
此前2021年2月,德迅宣布收購亞洲物流公司Apex International,創下德迅史上最大一筆收購,這是德迅在亞太市場邁出的第一步。如今收購Morgan Cargo也是德迅在非洲市場積極布局多年的理想補充。
作為全球領先物流企業之一,德迅在全球近100個國家擁有1300個分支機構,在海運、空運、公路和合同物流等方面都占據著強大的市場地位。而縱觀德迅的發展史,可發現其快速發展離不開長期以來的收購戰略。相信未來,德迅也仍然會把收購一路進行到底。
(2)第10大海運貨代Geodis半年內收購動作頻頻
同樣熱衷收購的還有全球第10大海運貨代喬達(Geodis)。6月2日,宣布收購瑞士有著31年歷史的貨代公司ITS,加強在瑞士的貨運代理服務;5月23日,宣布收購美國Southern Companies,增強在美國的端到端供應鏈能力;3月13日,宣布收購法國貨運企業Transports DEVOLUY,鞏固在法國部分地區的運營網絡,并強化配送和快遞部門;3月7日,宣布收購德國老牌貨代Trans-Flex。短短幾個月時間,喬達便將數家知名貨代納入旗下。
作為一家全球性的物流和運輸公司,喬達在近170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業務網絡,業務范圍覆蓋供應鏈優化、貨運代理、合同物流、配送與快遞等多個領域。頻頻的收購動作,使得喬達不斷朝著全球端到端網絡服務客戶的目標邁進。2022年Geodis收入超過130億歐元,提前一年實現2023年的目標。
(3)SGL曾一周入手3家貨代企業6月5日,SGL宣布完成收購歐洲TOP50、德國頭部貨代企業ETS Transport & Logistics GmbH。此次收購,將進一步擴大SGL在德國市場的規模和實力,加強其在歐洲最大物流市場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7月,SGL曾一周內入手3家貨代物流企業,包括:有著25年歷史的老牌貨代Sea-Air Logistics;荷蘭的 Gelders Forwarding;以及匈牙利的Advection Logistics。
(4)毫不示弱的中國貨代密爾克衛
在一眾海外貨代巨頭瘋狂并購之下,中國的貨代企業也毫不示弱,例如,中國A股主辦上市貨代密爾克衛(Milkyway)就一口氣收購了3家海內外同行。
6月5日,密爾克衛官微發布消息:與開瑞國際物流(山東)股份有限公司原股東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實現控股開瑞物流。本次收購將全面提升華北及環渤海地區的貨運代理市場份額;6月4日,密爾克衛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擬以要約方式收購新加坡一家物流企業LHN Logistics Limited ?100%股權,借此拓展海外供應鏈一站式服務,延伸亞太地區的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4月,密爾克衛全資子公司宣布擬收購SDL 100%股權。
細數密爾克衛的并購史可以發現,在過去兩年半內,密爾克衛完成了13筆收并購交易涉資14.3億元。以貨代業務起家,密爾克衛通過自建和并購的方式逐漸壯大物流網絡,并依托于其物流網絡逐步切入化工品分銷業務,逐步向“全球超級化工亞馬遜”發展。
此外,多家中型歐洲貨代企業也通過收購的方式,強化市場地位或填補業務空白。
例如:全球海運、空運貨代均排名第11位的漢宏(Hellmann)于6月1日宣布收購PKZ Group;歐洲知名貨代德莎于3月24日宣布收購海運和空運貨代ACA International,并將其整合為德莎大洋洲區公司(DACHSER Oceania)。而去年被同意出售的全球第5大貨代DB Schenker(德鐵信可),其最終收購方也至今仍然吸引著各方的關注。
過去幾年,貨代企業的并購消息層出不窮,而從近期的收購動作來看,并購熱潮已經從頭部貨代企業逐漸蔓延到中型貨代企業身上。貨代行業整合趨勢日益加速,市場格局或將迎來新一輪的變革。
供需關系傾斜,市場風云變幻
疫情以來,伴隨著航運、空運市場的火熱,貨運企業賺取了高額利潤,并借此收購一些細分行業的優勢物流公司,加強全球物流布局和經營能力。但如今隨著市場貨量發生變化,貨代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Xeneta的首席空運官Niall van de Wouw表示:“市場上有很多雄心勃勃的貨代企業都想要發展,但由于需求的下降,使得貨代企業無法在現有客戶群的基礎上實現增長。正如我們強調的,貨代企業正在從其他公司那里尋求獲得更大的份額。”
根據Xeneta旗下克萊夫數據服務公司CLIVE Data Services的市場分析發現,5月,全球航空貨運現貨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了40%,跌至2.41美元/公斤,超過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航空貨運的收入和收益在2023年可能將會分別下降31%和29%以上。全球航空貨運需求方面,5月份收費重量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較小,為-1%,這是過去12個月中的最小月度降幅,但客機腹艙運力的增加給運價帶來了更大壓力;貨運運力方面,5月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達到14%。
但需求減少和運力增加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動態載重系數的下降(動態載重系數是CLIVE衡量全球運輸貨物的體積和重量以及可用運力的指標)。與2022年5月相比,動態裝載因子同比下降了5個百分點,達到55%。
除航空貨運市場外,海運市場也讓貨代市場承壓。經濟放緩、貿易緊張以及全球供應鏈中斷等因素使得貨物流動減少,集裝箱航運市場需求降低,海運運價斷崖式下跌,市場競爭加劇,貨代公司的利潤急劇下降,面臨盈利壓力和經營困難。同時,托運人在經濟增長放緩之際,持續收緊對庫存的管理,貨運市場供需逐漸從一年前的運力供應緊張轉變為現在的供過于求。
歐亞海運即期運價趨勢呈現圖隨著供需關系發生傾斜,貨運市場可謂風云變幻。AIT Worldwide Logistics歐洲業務副總裁馬里奧·卡瓦盧奇認為,現有局勢下,貨代在嘗試創造新業務的同時也被迫降低自己的收益以穩住客戶。不過,運價雖然在下降,貨代企業的運營成本卻反倒“顯著增加”,因此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誰能夠最好地平衡這一點,誰能以相對較低的利潤創造新業務,在提供世界一流的客戶服務體驗的同時,還能管理運營成本達到可觀盈利。
對于貨代企業而言,現在是一個“要么堅持要么改變”的時期。未來,貨代企業是會變得更加短視,然后按下“讓客戶只買數量”的開關,還是會選擇坐等機會?是會采取激烈的行動還是堅持自己的路線?猶未可知。
Xeneta的首席空運官Niall van de Wouw說道:“目前企業對市場的擔憂正在加劇,越來越多的貨代顯然變得更加緊張,而今年晚些時候旺季需求上升的希望正在減弱。”
總結
隨著行業不斷發展變化,通過運力管理賺取服務費的模式已經逐漸取代靠囤積運力賺取差價的模式,國際貨代企業開始逐漸向第三方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商方向轉變,以求在下行周期中也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盈利能力。
同時,復雜的外部環境更加考驗貨代企業的成本管控能力,加速行業走向分化,回顧德迅和德鐵信可的拓展模式,我們也可以發現,行業下行周期反而成為了頭部貨代企業擴張的機遇,加速資源整合和并購布局。
近年來,國際貨代行業收并購案例數量明顯增長,并購熱潮從頭部企業蔓延到中小貨代。行業整合持續加速,市場集中度提升,貨代行業或已進入到加速分化期,頭部企業優勢將持續擴大。疫情期間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已經過去,進入存量時代的市場博弈或許會遠比想象中激烈。
END
公眾號:跨境電商物流百曉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邦閱網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邦閱網或作者進行刪除。
來源:喜運達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各種平臺優質資源
標簽:廈門至馬來西亞海運快遞 到菲律賓境外電商平臺有多少義烏發貨馬來西亞蛇口到馬來西亞海運費多少深圳至越南物流國內發往泰國快遞廣東陸運到越南波蘭有海外倉嗎佛山到越南貨運專線
關注公眾號
快速獲取
最新行業資訊動態
加入賣家交流群
快速對接
各種平臺優質資源